Home Page Join
 Current Position :Index >> News >> Media

三代人:爱拼才会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富强篇)

Time:2014-03-15 Source:荆门日报 Click rate:2557
 
    阅读提示:富强即国富民强,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为建成富强的国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直都在努力。1950年代的周家贵为建设精制棉纤维素生产强国,用远见、卓越、创新和责任创造了我国精制棉行业发展的种话。1970年代的下岗女工王玲英夫妇在城里开餐馆,开始了自由创富的生活。90后李波,在乡间田野,种下了致富的希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这是时代的使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50后创富,打造中国的精制棉王国
 
      一个电话诞生了M1000特高粘精制棉的国家重点新产品,一句话创造出特低粘精制棉的国家发明专利,一个指标铜氨丝用精制棉开拓了国际市场。金汉江精制棉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贵,用远见、卓越、创新和责任刨造了我国精制棉行业发展的神话。
      周家贵今年63岁,从事精制棉经营研发近30年。在他的带领下,金汉江历经了市场洗礼,平稳、持续前行,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比肩国际同行,被誉为“行业的常青树”。
      欧美国家发展了近百年的精制棉,金汉江用10多年时间,完成了从军工向民用再到高性能纤维新材料的二次转型,拥有了与欧美国家接轨的产品体系。
      一花独放不是春。“不仅要把自身企业做好,关键是要把国家这个纤维素新材料产业做好。”2012年,周家贵当选中国纤维素行业协会精制棉分会会长,深感责任重大。一年来,周家贵几乎走遍了行业企业,行程近10万公里,给行业打气,呼吁精制棉企业要以发展的眼光、战略的视角、辩证的思维,探讨资源配置、信息共享、协作联合,共同规避当前经济下滑环境下的市场风险。
      棉花市场近几年波动较大,短绒滞销,棉农利益受损。“涉农企业就应带活农业,农副产品应就地转化”。周家贵先后与高校合作,从短绒材料上找突破,经过多年的创新和研究,通过工艺装备的改进,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以前是80%原料从新疆采购和国外进口,现在是90%用本地的短绒,每年本地采购4万吨,为棉农增收近2亿元,同时还带动125万亩的棉花种植。
      2013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金汉江的铜氨丝用精制棉生产工艺摘取了专利优秀奖。到目前,金汉江先后改写了三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60项,成为了全国同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行业唯一的一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周家贵志在当下,赢定未来:中国不仅是精制棉纤维素消费大国,更是精制棉纤维素生产强国。
 
70后致富:下岗女工和残疾丈夫的“渔码头”
 
      说起吃鱼,许多市民都熟知青山路四干渠岸的“渔码头”,这家饭店是下岗女工王玲英和她的残疾丈夫赵文办起来的,现在在掇刀有了分店。
一个“渔码头”,见证了这对70后夫妻磨难当头不失志的致富故事。
      1997年王玲英下岗后,四处打零工、开小吃店,一家人的日子渐觉吃紧。2003年,丈夫赵文在车祸中膝关节骨折,出院后,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下岗、车祸,赵文要长期不间断治疗,家中还有幼予和多病缠身的老人,一家人的生活日益拮据。夫妇俩所在的苏畈桥社区想给他们办理低保,倔强的王玲英谢绝了,她说“只要有一双手,我们就可以养活自己。”就这样,王玲英边照顾丈夫,一边打好几份工,维持生计。
      2006年,赵文协助妻子开丁一家小餐馆。岂料两年后,赵文被检查出骨头坏死。为了治病,他们只好将小餐馆转手。病情刚有起色,赵文又遭遇车祸,残疾的左腿再次骨折。
      经历了大大小小10多次手术,赵文依然怀着颗热爱生活的心。2010年的一天,他和朋友在漳河钓鱼时,萌生了重开餐馆、专做漳河鱼的想法。同年,“渔码头”开张,勤劳的王玲英在丈夫的支持下,将餐馆打理得井井有条。
      餐馆生意日益红火,赵文夫妇没有忘记那些艰难的时光,每逢节假日,他们买了粮、油等,送给苏畈桥社区生活困难的老人、残疾人,还带他们去漳河钓鱼、采摘柑橘。说起赵文夫妇,社区的居民感动不已。
      “我们只是普通人,不给社会增加负担,照顾好自己,尽力帮别人。”赵文总结他们的致富心得。
 
90后致富:土地流转,我来了
 
      1990年出生的李波是掇刀区团林铺镇四岭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在一家阀门公司上班,先在车间做工人,后又多次换岗,最后做财务及销售,收入可观。2012年春节回乡时,李波听说了土地流转,决定回到乡村,实施2万亩土地流转计划。
      在城里过了这么多年,90后李波还回得去吗?
      “村里很多同龄孩子不上学、外出打工后,不愿再回农村。我们这代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也不愿孩子再干农活。更何况我的流转投资和风险都很大,家人都不同意。”李波说。
      为了说服家人,李波在全市做了大量土地流转的考察,向熟悉的人打听情况。说干就干,他很快就在和四岭村相邻的蒋集村、莲花村、罗咀村流转了1300亩土地,去年春播时节,全部种上水稻。
     “我文化程度不高,土地流转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也说不好,但是我看到了农村的变化。时代不同了,种田也不再是传统的纯苦力活。政策越来越好,农村致富的路更宽广了。”迈出这步时,李波心里就种下了致富的希望。
      风吹日晒,辛苦大半年,去年秋收却给李波当头一棒。大旱、土壤缺肥、管理不善、没有场地晾晒……李波的稻谷产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直到入冬,他的稻谷还没有卖完。
      “探索嘛,亏本在所难免,我还年轻,钱没了可以再挣。可一颗不安分的心只在某些特定的时光才有。致富不是攒钱,我不满足于一辈子在城里打工。”
开春就种地,生产最为先。又是一年春,李波做好了春耕准备。
 
 Page UP: 金汉江的转型之“法”
 Page Down: 崛起的金汉江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Copyright (c) 2002 Hubei Jinhanjiang Refined Cotton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ICP:05023723